来源;王智远
(资料图)
与张之洞、李鸿章、左宗棠并称四大名臣的还有曾国藩,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;先不说其他,单看大清国20万八旗兵和60万绿营兵战斗力,最终败给一介书生手里,就让人另眼相看。
到底,怎么回事?
曾国藩打仗有三部曲:①扎营、②建壕沟、③安札花篱。
具体而言,不论跟谁打,去了城池外先勘察地形,选好扎营地,然后挖沟,扎花篱,把自己与敌方隔离开来。
为什么,这样做?
勘察地形是找到一条能背山靠水之地,防止偷袭,还能保障饮水,也给自己留下后路。
壕沟深一尺,可以防止对方步兵,挖壕沟的土要搬到较远的地方,避免敌人用土回填壕沟。
花篱墙有五尺之高,埋入土地两尺,漏在外面三尺,防止敌人军队近距离突围。
如此,曾国藩营寨就结成了。
但是,哪有傻到坐以待毙的敌人,对方肯定来骚扰、进攻、避开包围圈,对不对?此时,结硬寨战略定力就显现出来。
手下湘军不恋战,对方来袭,一排火枪打退,打退后立即挖沟,如此循环,一条沟连一条沟,一座城连一座城,硬是把太平军拱没了。
好处显然易见,进可攻退可守,立于不败之地。
处在不败之地,又不急于求成和进攻,重在防守,这样手下湘军死亡率低,打胜仗气势就会高。
敌方因为被围困,无法得到外部物资补给,每天都在消耗粮食、弹药和士兵,最终,无法打赢持久战。
通盘无妙手
16岁夺得围棋世界冠军的李昌镐,开创了一个新时代,但在整个生涯中却极少妙手。
就像,每年都能拿第一的基金经理,组合中很少看到一只当年涨幅翻倍的股票。一次,韩国记者问他这个问题,他反应很久,憋出一句话:“我从不追求妙手”。
这是,为什么?
要知道,妙手才是最高效率的棋,他说:“我每手棋只追求51%效率,从不想一举击败对手”。记者再问时,他就不开口了。
这个说法,从侧面得到验证。
李昌镐的老对手,中国围棋代表人物之一的马晓春说,“如果一手棋效率是10分,那么,他每一手都只打6-7分,实则很保守。”
问题来了,每首棋追求51%效率,为何能做到世界第一?
其实,追求51%效率,就是用51%力量进攻。用100%力量进攻,虽然很强,但换个角度却不同。人在求生欲最强时,恰巧不冷静,对别人进攻最强,防守能力最弱。
也就是,他每步棋只用51%的力量进攻,另外的49%是在思考如何防守,这也使得他极其稳健、冷静、极少出错、使对方无缝可成。
巴菲特投资
不论A股还是美股,2022年指数层面上表现均承压,然而,表现一致独秀的,的确是年初不被大多人看好的“老能源股”。沃伦·巴菲特(Warren E.Buffett) 2022年重仓石头股,再度展现股神能力,若要用三个字形容,我只能说“赢麻了”。
巴菲特投资的公司,几乎没有一家当下看起来无比性感、能给予市场无限憧憬,给人十倍股想象。
他甚至在90年代互联网泡沫中,被吓得一点互联网股票都没投,并且被市场足足嘲笑3年之久。但是,他买的股票虽然不性感,却符合一个基本要求:要么,买入后马上退市,要么,五年后还活着的公司。
为什么,这样做?
这是他反复强调的“安全边际”。其认为找到安全边际,比找到某一只牛股更重要,成功抓住牛股,无法成就整个投资生涯,但坚定守住安全边际,却可以。
也就是,先让自己立足于不败之地,是投资第一要诀,如果没有做好防守,挖掘出再多十倍股,未来有一天,大概率会一次性亏掉。
不贪胜,缓图之,是巴菲特的“结硬寨”。
若在投资里,你有此思维基本不会输,若辅以“打呆仗”,基本是大师级。其认为,投资最高境界是不投,果子熟了自然会掉,不必担心没机会,反之,市场无效机会太多,很容易被混淆。
可是,大多数不同。
纵观股票基金市场,耐下心的占少数,很多投资失败者过于敏感,有人甚至以小时为限,调整组合,持续不断监控大小事件,并常以令人吃惊地频率改变策略。
这种反应,耗费成本很高,以至消耗掉任何可增加的收益。
绝多数人,资产都在交易中损耗,殊不知,即便所有机会踏空,你的受益还有0%,市场90%以上股民看你长期都亏损,就凭借0%收益率,你也有概率进入10%。
硬寨具体特征
综合三个故事,能看到“结硬寨”非常重要;我们也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,问题来了,硬寨到底有哪些特征?总结有三个方面:
找到根据地,扎营
做好长期防守准备
足够的安全边际线
这两年有很多公司做新品驱动、视觉驱动、供应链驱动,要么是全域营销、内容种草、直播带货驱动等,最后却发现,公司给干没了。
为什么?
我做电商7年之余发现,上半场,人们都在专研运营和技术,很多昙花一现的黑科技玩法,如拼团、秒杀、10点抢、黑色星球五等,大大调动了用户的好奇心。
到了下半场,产品同质化、竞品同质化、打法同质化出现,于是,技术红利消失了,人们就更关注品质、品牌和软能力。
前两年,大部分商家成功,依靠的是机会主义和游击战术,抓住短视频平台,搭建内容电商红利,不断寻找新爆款。找对款一夜暴富,缺点很明显,生命周期结束营业额会马上下滑。
每一种巧看似美好,实际是有代价的;寻找新品类红利是巧,打磨供应链和服务是拙;绞尽脑汁想新爆炸式营销点子是巧,打磨营销体系是拙。
身边一位老板:
他做工厂生意,一款爆款月销在120左右,生命周期只有6个月,爆款衰退后,不得不再开新产品线。但每次爆款在短视频平台可遇不可求,最终,他好像患上爆款焦虑症。
后来,他帮做乳胶生意的老板,开发一款产品,月销在2万单,然后受到朋友启发,决定痛改前非,尝试“营寨”思维。
他是如何做的呢?
围绕最爆几款产品主题化、IP化、系列化,把人气款价格分层规划,重新梳理产品线,陆陆续续在垂直品类中做几十款商品。
该商品布局虽然笨拙,延伸下来却建立一个强品类,总销售额是单品销售额的6-8倍以上,综合毛利高于单个爆款15个百分点。
这就是长期防守打呆仗,不依赖短期游击战,主动做市场“长线布局”,以机会主义带来爆款,作为火种,以点带线,最终打造优势品类,占据新阵地的方法。
另一位老板:
前几年,公司每季度都会安排员工出去学习,自己也很勤奋参加各种商业院,创业课,最近聊天谈道“早就取消,我也不在混流量圈、营销圈”。
我问为什么,他说:市场、运营是“术”层面勤奋,我们不依赖短期取巧,更依赖长期增长力。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做到细分头部,至今看,决策有多正确。
所以,我的观点是:
1)“营寨”需要用机会爆款立,用它来扎根,它是最低防线;“硬寨”是守住防线,如何为它不断添砖加瓦,是打磨出来的。
2)做的事情不具备扎”营寨“,打呆仗,就是在表面拼命折腾,那些短期获得的成绩,拉长到1年、2年看,根本无法挡住市场的洪流。
如何找到营寨
查理·芒格(Charlie Thomas Munger)说,商界成功很简单,只要找到那些显而易见的大道理,严格执行”大道理“,就能建立势能。
但是,问题来了。
用“稻草压死骆驼”是显而易见的道理,如果仅停留在道理上,明显不够,我们需要把道理自上而下深挖,我把硬寨总结成两个简单模型:
往上:
找到你(所做业务)在行业中生态位,市场格局是寡头,还是分散,市场周期处在衰退转型,还是红利后爆发阶段。
你的天花板有多高,为谁服务;你是否能基于竞品转型期,竞品在该方面做哪些尝试,判断需求是否客观。
往下:
这件事商业化是靠什么取胜,规模效应还是稀缺效应,机会点在哪里?
拿下这些机会点,需要做哪些工作,哪些工作能塑造壁垒?如何把握从0-1进程,甚至,打算用多少事件、资金尝试。
上述仅是对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思路的粗略展示,更重要把握思路本身,把显而易见大原则,具体为无数细分。只有把所有变量做实,才能真正实现”结硬寨,打呆仗”这一理念。
但是我们发现,不管哪个行业,基本处于饱和状态,即便有红利也有技术门槛。饱和市场,普通人扎进去也没有博赢的可能,只能望而止步吗?
然而,并不是。
如果现在有100万,让懂得经商的人去开火锅店,他大概率不会舍身入局,因为海底捞、呷哺呷哺、李嘉嘉等成型的品牌有很多,你很难在同质化类目中,卷出新品牌,对不对?
那么,该怎么办?
关键在“机会点和别人的第二曲线”,此概念是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扬·莫里森(Y.Morrison)提出的,主要指,企业所做第一业务经历生命周期衰退后,延伸出来的第二业务。
比如:
你开家包子铺很赚钱,结果,还没过半个月,旁边接二连三开几家包子铺。这时,面对竞争,你就要想新点子避免同质化,而新点子就是第二曲线。
更高明做法是什么?把别人的新点子、别人第二曲线,当成自己第一曲线,看别人验证商业模式能够赚钱后,你完全可以All-in。
就像一些大厂朋友离职不知做什么,当谈道自媒体时,他们总觉得没机会。其实,并非没机会,而是没找到“你跟别人的差异处”,以及传统自媒体增长瓶颈的地方。
别人从哪里转型,转型之后所做之事,恰巧是自己的机会点,你完全可以不用跟别人拼什么日更、流量,拼作品行不行?
再者,百度自创业以来,搜索是主营业务,当年与谷歌博弈中,创造出百科、知道、贴吧等贴合中国市场的产品,在内容和形式上,也建立自己特色,PC时段完全躺赢。
但是,它为什么会被头条超越?
移动互联网兴起后,算法推荐和社交推荐,所带来的用户信息获取习惯变化,减少用户对搜索引擎的使用,而平台内信息聚合,又在技术上将一些搜索引擎拒之门外。
当百度感到冲击时,头条已经抓住机会点,拔地而起,虽然百度进入一定生态补位,但似乎总落后于头条,这就是机会点对营寨的作用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也要思考,别人第二曲线(你的机会点),到底处在行业哪个阶段,成熟期,衰退期,还是爆发期,这决定自己投入精力有多大。
找到后怎么打
中国古代有句话“日拱一卒无有尽,功不唐捐终入海”(1932年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讲话曾用),这句老祖宗留下来的名言,很有保守主义智慧。
核心意思是:
“日拱一卒”,时间长了,再小进步也会产生价值;只要勤奋努力,坚持不懈,每天像个卒子一样,前进一点点,终会有所成就。
功不唐捐终入海”,唐字取意为“白白的,徒然的”;唐捐,即努力地为某件事所下的功夫,不会白白浪费。
是不是很鸡汤?
其实,此段话背后意义在于,站在自我所在的行业,从全局角度看,它可以让时间催化,让强大复利作用产生,用强大的攻守平衡平衡力,对抗单纯爆发式进攻的蛮力。
拱卒前提要做加法,从加法中总结出规律,再为乘法打基础,难点和重点在于“加法到乘法的时间节点转换”。
每次看单个拱卒像独立事件,实则要为重要阶段布局网络效应,要追求目标确定性,而非动作连贯的确定性。但是,理论的确没问题,实际卒该怎么拱呢?
1)聚焦关键要务
不管是iPad还是iPhone,乔布斯只让开发团队做核心功能。现在来看,很多手机厂商依然聚焦“堆料”式性能,而苹果早些年就已意识到,硬件并非核心,系统和芯片才是。
当大家不在追求更大像素、更强配置,系统流畅性反而成为重点,这也是,它为什么能在手机行业下行时,依然可以占据TOP市场的原因之一。正如乔布斯的理解,“创新意味着对100件事多不”。
我的职业生涯中,看到过太多老板,看竞品做什么自己也想,即便做,最后也没有太大竞争力的例子。
还有职场人,现在讲究π型人才(专、精、深),纵观一看,大多都是皮毛,又做运营又做市场,本职基本功不扎实,做太多反而没有核心。
2)有效的慢下来
拱卒非常慢,慢到没办法觉察带来变化,这个动作实际又很快,快的原因是“效率”。
也就是,如果方向明确,拱的每一步实则都到位,加上蛰伏很久,蓄积的力量很足、所以它每次出击都非常有理。
卒的本意并非“个人”,而是最小化可行产品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。
此概念是《精益创业》一书作者,埃里克·莱斯提出,其觉得我们做一件事,要么脱离市场,要么基于自我想法,要么找到完美方案才进行,这样反馈并不准确。
我把它优化下,总结出5个步骤:1)找到竞品,2)明确目标,3)定义商业化路径,4)客户验证,5)需求迭代。
比如一位想做知识训练营的朋友,未开始前总“颅内努力”,思考怎么做,做多大,怎么招生。
后来受到MVP模型启发,决定尝试比思考更重要。于是,找到对标竞品模仿学习,设计基础课程,做商业化动作推到市场验证,虽然并不完善,但得出的反馈和自己曾想的完全不同。
3)思考回路增强
你报一个培训班,在老师和同学鼓励中,获得正反馈。鼓励的动力让你主动学习该技能,学会后它在面试中,给你带来更多筹码,最后,你被公司录取。
我常说,做事情A导致结果B,而结果B又反过来加强A,A与B组合又带来C,C又与A和B成正向关系。
如同一个人越成功,就会有越多优质资源找他合作。和越多优质资源合作,他越成功,成功和优质资源之间,互为因果,彼此刺激,循环放大。
他成功的前提条件是,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为别人解决某方面问题,有相互被利用价值。
曾国藩扎营寨,建花篱后,打到一波敌军立马前行几公里再挖沟壑,均是因果链关系。
不论个人还是公司,严重的战略错误,往往是没有极具进取性地、持续地取得胜利,一些管理者常犯该错误,他们沉醉找新爆品,而没有试图构建有效的飞轮。
若真正构建因果飞轮,并专注迭代和延展,反而会经久不衰,保证自我(品牌)跨越重大战略拐点;之所以能够产生该效应,是因每个行业都存在幂定律(Power law)。
行业的幂定律
此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,美国哈佛心理学家史蒂文斯(S.S.Stevens)用数据估算法,进行刺激强度、感觉大小比例总结出的定律。
简单讲,对一件事起决定作用的,往往是少数因素,其他大部分因素都无关。就像,你在抖音做短视频,给你带来粉丝增量的关键是,作品够不够优质,有无吸引力,质量高不高。
它和二八定律较为相似,一个行业内,所有公司、产品并非平均分布,会出现20%头部,80%长尾,在80%长尾中平均水平可能占30%左右,剩下的是尾部。
换个角度说,如果一个人80%财富,是20%的时候创造,那80%时间,就应该为20%服务,很多人往往忽略平台,世界分布不均性(极端不均),也许你要反思下,每天到底在80%的时间里,还是20%的时间内。
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曾表示,“宁可做最好行业的最后一名,不做烂行业的第一名,因为天花板决定上限”。
就像游戏行业TOP20都比SaaS行业第一名赚得多。摆地摊看似简单,但一大堆穷人相互竞争,而不是scalable,抢银行虽难,反而竞争少,抢100万和1000万难度差不多。
我并非,让你抢银行。而是,如果你能找到好产品,好业务,你就在优秀的20%赛道中,然后把自我精力聚焦,有效慢下来,思考所做事情的重要性,同时敢于取舍,不要贪心,做好回路增强,就有很大概率在突出重围。
如果你不在优秀的行业内,或者说天花板没有那么高,也有机会站在20%的队列,只不过赚钱可能较少。
这才是,幂定律根本。
相对幂定律,我们过去大多数处在“正太分布”(Normal distribution)下,它基本可描述所有常见实物和现象,如身高、体重、考试成绩、家庭收入等等,数据背后具有中心密集、两边稀疏的特点。
比如所穿的鞋子,工厂生产以24双为一箱计量单位,箱子中39到44尺码,41、42码属于正太分布,各4双,其他尺码各两双。
或者大多数成人身高在150CM到180CM之间,低于150CM,或高于180CM在少数。
一个班级考试,中等成绩占多数,特别优秀、特别差的人占少数。
所以,“正太分布”(Normal distribution)给我的启发在于,一件事没有取得预期结果,可能付出不够或方法不对,处在中间位置。
如果商业模式正确,市场有价值,方法在回路中可以调整,而付出则需要”日拱一卒“,长期坚持;为什么要坚持?
其一,纵观那些伟大人物,无一不是找到使命,一以贯之的付出,“志无休者,虽难必易;行不止者,虽远必臻”,这背后代表逆境下冲击,自己是否有足够韧性浸入延迟满足的底色。
其二,有的事,看似无人沙漠,实则是革命性,有的商业模式看似竞争激烈,实则是充满生机的热带雨林,你不可能,开始就能找到没人做的蓝海,往往找到的是沙漠。
产品与模式,都是在已有东西上逐渐演化出来的,这条路结果不足预期,往往走着走着,就有新机会出现。
总结一下:
集中优势找到自我营寨,做好长期守住安全边际线准备,不断为它舔砖加瓦
你的机会点来源别人第二曲线,入局时思考,机会处在成熟期、还是竞争期,这决定业务难度
围绕客户需求,聚焦关键业务,开始慢实则快,构建增强回路
行业存在幂定律和正太分布,80%人(品牌)处在半山腰,要思考自己是否把80%精力用在20%上。
但凡事情正确,不可一日不拱卒,《荀子·修身》曾讲到,“路虽远,行则将至,事虽难,做则必成”。